乡村振兴,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举措。近几年来,我们魏家村党支部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,坚持“共商、共建、共创、共享”原则,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,依托专业合作社,创新"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+贫困户" 管理模式,大力发展蔬菜生产,壮大集体经济,带领村民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。
一、以共商为基,找准发展新路
共商才能民主。魏家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上,坚持做到广开言路,因村制宜,科学决策。
一是在劣势中找优势。魏家村地处高安市与丰城市交界处,下辖15个村民小组,519户1960人,党员51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77人。魏家村自然资源贫乏,人均耕地仅1.4亩,作物主要种植水稻,同时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,在家的基本上是“996138”部队。虽然魏家村“靠山不能吃,更无水可靠”,但是省道高丰路穿村而过,境内长达5公里,有明显的交通优势。另外,近几年魏家村2300多亩土地全面搞了园田化建设,适合产业结构调整,我们看到了魏家村发展的前景和希望。
二是在共商中找共识。魏家村穷,集体经济薄弱。但魏家坚信“只要精神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”。村支部书记魏三忠和党员干部积极作为,共谋发展。魏三忠先后10多次召开村两委干部会,集思广益,献计献策。同时及时召开村小组理事会,大胆探索,放开讨论,并到各个村小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,倾听心声,畅谈构想。大家认为,按原有模式种植水稻,很难富裕。只有打破常规,带动百姓,利用现有土地资源,兴办合作社,发展蔬菜产业,才是一个好思路。
三是在思路中找出路。发展蔬菜生产,不是一时头脑发热,这是村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村两委干部敢于担当的决定。这个决定,既可带动百姓致富,也可为贫困户增收,还可壮大村集体经济。2015年,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高安市魏家马鞍岭红薯专业合作社,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+贫困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。魏三忠作为支部书记,向老百姓承诺,土地流转租金每亩400元,三年未分红,土地全部归还。
二、以共建为本,做大产业规模
共建合作社,魏家村坚持这一根本。魏家村党员干部带头,群众广泛参与,齐心协力打造专业合作社,做大做强蔬菜产业,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。
一是在服务上心贴心。魏家村支部积极向石脑、上湖兄弟乡镇、外县分宜、农大专家学习经验技术,并联系各地蔬菜经销商,为蔬菜销售吃下“定心丸”。同时,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收购价保护合同,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,风险最小化。此外,由合作社先期统一购买农机、农药、化肥、种子、竹子等物资,在农户获得收益后,再从收益中扣除。我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心贴心地服务,使农户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、从“务农者”变为“务工者”,从“要我干”变为“我要干”。
二是在分红上实打实。村支部、合作社、农户和贫困户“四位一体”联产联业,联利联心,产业规模得到扩大。2015年,由最初只有社员10多户,其中5户贫困户,流转土地20亩,种植豇豆,贫困户除了享受国家补贴和合作社支付的每亩400元租金收入,还在合作社基地劳动,每天领取80至100元,年终也得到分红。第二年,参股合作社的农户突破30户,其中贫困户10户,流转土地达到35亩。为解决豇豆储存外运难题,魏三忠个人毫不犹豫在信用社贷款,为合作社筹资80万元,建了一个库容200吨的冷库。这一年,合作社效益翻番,社员享受分红,村集体也得到收入。
三是在升级上手拉手。事实胜于雄辩,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,专业合作社也成为品牌。为扶持合作社跨越发展,蓝坊镇党委、政府向合作社拨付扶贫资金130万元,通过“输血”,增强合作社自身的“造血”功能。2017年,合作社流转周边4个村小组200多亩耕地,吸纳全村贫困户入社,年终每户贫困户从合作社分红1200多元。2018年合作社流转土地再添200多亩,试种的90亩优质稻收入13万多元,夏秋豇豆等蔬菜喜获丰收收益60多万元。据统计,2018年合作社在基地工作的村民有100多户,大部分贫困户都参与其中,支付劳动报酬30万元,户均增收3000多元,贫困户年终分红2264元。除分红和保留合作社发展资金后,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5万元。2019扩大经营范围,先后引进葡萄、麒麟瓜种植,散养土鸡1000多只,淡水养殖5亩,吸收9名贫困户常年就业,带动其他农户50多名季节性务工,发放工资收入50万元,合作社纯收入近20万元。
三、以共创为要,激活内生动力
共创,就是共同担当,共同付出,共同创新,共同发展。这么多年,魏家村党员干部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,激发了产业富民的强大动力。
一是模块管理上求创新。魏家村通过采取"村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+贫困户"的管理模式,由合作社筹集主要资金,村两委干部参与管理,农户、贫困户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,实行集中统一、科学民主、公开公平管理,把合作社、村集体和贫困户、农户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在资金管理上,合作社与村集体分账户管理,每年公开全部收支明细。
二是生产管理上讲精细。在生产中,采取承包制。比如,种植采摘豇豆时,按采摘一斤计酬0.25元; 承包不了的,按工时计算,女工每小时8元,男工每小时10元; 下肥、铲沟、拔草等杂事,按天计算,村干部负责管理并参与其中,互相督促。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,采用激励机制。贫困户劳动力每年做满30个工作日,方可参与合作社年终分红,而且做一天赚取日薪80元;未做满30个工作日,按所差天数,在年终分红款中倒扣每天80元。这种管理,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。在激励机制下,60多岁的贫困户宋立淦,2017年仅劳务收入就有3000多元,2018年更是突破4000元。原本懒惰的贫困户魏斯孟,也变勤快了,收入明显增加。
三是干部管理上作示范。村组干部兼任合作社管理人员,每三天到合作社集中开会一次,及时沟通了解生产、销售等动态情况。合作社最苦最难的事,都是村组干部抢先干。这一点,老百姓也有目共睹。比如说,魏三忠在豇豆收获季节,每天坚持早上五点起床,为干活群众弄早饭。村组干部抢先做事的作风,影响了很多群众。社员万利娟和陈伙义说:“有你们这样的干部,为老百姓办事,哪怕合作社亏本,我们的工资,可以等合作社赚钱之后再付。”
四、以共享为荣,描绘乡村画卷
新时代,是共享时代。魏家村把发展蔬菜生产,落实到产业富民上,落实到乡村振兴上,落实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。
一是努力打造田园综合体。今年,合作社继续发动群众,真心让利于民,开展连片土地整理改造,进一步扩大流转面积,力争达到400亩,其中210亩水田,100亩蔬菜,60亩麒麟瓜,30亩葡萄园,机耕道全部种植蔬菜,机耕道旁引水渠种植莲藕,把高丰公路沿线土地连接起来,形成一条绿色农业产业带。在不久的将来,举全村之力打造以特色果蔬种植、采摘、观光、餐饮、垂钓、旅游、度假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推动魏家村率先全面实现小康。
二是努力让村民共享红利。这几年,魏家村在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,也有一些收益。为了让村民享受这份发展红利,魏家村搭建惠民平台,做了两件大事。一是连续两年春节前,举办魏家村农民运动会,既陶冶情操,又凝聚了人心。二是兴办了幸福食堂。幸福食堂开办了一年多,每一天有大约18个老人在这里吃饭,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。村集体为幸福食堂贴补了一些钱,村民自发捐款接近20万元。其中,熊星火个人捐款12万元,并通过其宁波盛威普世慈善基金,对食堂的运转进行实报实销管理。
习总书记说:“新的征程上,我们都是追梦人。”魏家村的梦想,就是让魏家村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。